1941年,陈布雷收到了一封来自女儿陈琏的“告别信”,信中说道:“我去的地方很远,我们也许永远也见不着了,不要为我担忧,再会了......”这封信让陈家顿时乱作一团,陈布雷更是焦急万分,彼时正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不久,国共关系近乎破裂,时局动荡,女儿究竟能去哪呢?陈布雷来不及多想,立刻四处张贴寻人启事,女儿的“失踪”让他整日惴惴不安,无奈下只好找到了周总理:“小女是否在贵党处?”那么,陈布雷的女儿陈琏究竟身在何处?陈布雷为何会对周总理说出这样的话呢?陈布雷托周总理寻女陈布雷是蒋介石身边的私人秘书,也是蒋介石最重要的亲信之一,在国民党内有着“文胆”、“第一支笔”之称。而谈及他的爱女陈琏,这位出身豪门的小姐,身上却毫无娇纵之气。她性格开朗,乐于助人,甚至不惜动用社会关系,为民众夜校筹措资金,使其度过经济难关,得以如期开学。对于那些沉溺于奢华享乐的权贵子弟,陈琏总是嗤之以鼻,在她看来,这些人只不过是空有一副好皮囊没有灵魂的“行尸走肉”罢了。1941年1月,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,国共关系近乎破裂,时局动荡不安。就在这时,陈布雷竟收到了一封来自女儿的“告别信”, 女儿的“失踪”让陈家上下乱作一团。陈布雷更是焦急万分,一字一句地阅读着女儿的这封“告别信”:“时代决定了要我和家庭之间排演悲剧,我是无法拒绝的......”“这条道路会很艰辛,但是为祖国的自由,我没有别的话可说......”“我去的地方很远,我们也许永远也见不着了......”陈布雷反复读着这些话,一瞬间,突然意识到了什么,他猜想,女儿一定是到延安去了!他一边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,一边请翁泽永(郭沫若的秘书)委托共产党打探女儿的下落。周总理得知此事后,眉头紧锁,立刻下令派人寻找,但不管是延安方面还是新四军方面都没有寻到陈琏。这可把陈布雷给急坏了,这不在中共方面,还能去哪?难不成已经...... 脑海中浮现出各种不祥的预感,这些都是陈布雷最不想看到的。周总理见状,宽慰道:“既然她既不在前线也不在延安,那很有可能是隐蔽起来了,或者被特务机关扣押了,大家再想办法找找吧!”周总理的这番话,让陈布雷感动不已,连声感谢,随后,陈布雷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:“琏儿,见字盼即回家。父示”另一边,从家中告别的陈琏在石屏县隐蔽了下来,化名程国仪在一所学校任职,而陈琏的真实身份,正是一位共产党员。1942年,“失踪”一年的陈琏被党组织接了回来,她才终于回到了父亲陈布雷的身边。那么,身为国民党心腹陈布雷的女儿,陈琏是如何走上革命这条路的呢?失态的父亲和倔强的她说起陈琏,她的一生真可谓坎坷无比,在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时,就险些死于父亲陈布雷手下。陈布雷与妻子杨品仙结婚六年,情深意笃,共同孕育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由于生育频繁,杨品仙的身体逐渐透支,气血亏竭。在生陈琏时出现了大出血,杨品仙直接昏厥了过去,之后又因为得了“产褥热”,杨品仙没能挺过来,不幸去世了。妻子去世后,陈布雷整日过得浑浑噩噩,家中的陈设明明仍旧是之前那般,现如今却变的暗淡无比。走过家中的每一个角落,抚过家中的每一件物品,却独独缺少了妻子的身影,陈布雷忍不住红了眼眶。而看着一旁哇哇啼哭的小陈琏,陈布雷只觉得心烦意乱,愤怒与悲痛交织之下,他竟失去了理智,企图将丧妻之痛转嫁于无辜的婴儿身上:“都是你这孽障害了你的母亲!”说罢,直接抱起陈琏就将她塞往痰盂,企图将她溺死,孩子的哭声也就越来越大。孩子又不会说话,醒了饿了要吃奶以大哭来表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门外的家人听着孩子这哭声却察觉到了不对,这很明显是有人在对孩子做什么。家人破门而入后,映入眼帘的是陈布雷正欲溺杀孩子一幕,还好家人及时制止了他的行为。不过陈布雷并未因此冷静下来,反而一气之下将孩子从窗户扔了出去,这一幕直接将陈琏的外婆吓得瘫坐在地上。陈琏也是命大,刚好被一个篾棚给接住了,所幸并无大碍,只是受到了惊吓,家人也不敢将孩子放在陈布雷身边,于是外婆便亲自抚养小陈琏。她的童年,是在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,母亲的离世与父亲的缺席,让她从未感受过家庭的温暖。对于陈琏,陈布雷也只是偶尔前来看望,不过停留的时间并不长,因此年幼的陈琏对父亲并无多少印象,在她的眼中,父亲是一个严肃、不苟言笑的人。陈琏一直到13岁才被父亲接过去同住,陈布雷早已规划好儿女们的未来,在他看来,女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学师范,等结婚了还能在家教育子女。陈琏遵从父亲的意愿,参加了幼师班的考试,当录取榜文公布时,她的名字却出现在最后一位,随之而来的,是周围人对她能力的质疑与嘲讽:“她能考上还不是靠她父亲的关系,离开了她父亲,她什么都不是......”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陈琏的心,实际上这并不是成绩的排名,而是按姓氏的比划来排列的。为了摆脱“靠关系”的标签,陈琏在一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,成功考入了父亲当年毕业的注重数理教育的浙江省高级中学。那时,陈布雷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,父女俩虽然能偶尔相见,但到了1934年,他们便很少有机会再见了。直到后来陈琏才得知作为蒋介石心腹的父亲被调到了前线,为“围剿”红军出谋划策去了,日寇的入侵,政府的腐败,国共的内战,深深刺痛着陈琏的心。七七事变后,陈琏的爱国之心彻底被点燃,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,城市相继沦陷,陈琏跟随父亲几经辗转抵达了重庆,在北碚的一所学校任职。她的眼中看不见胆怯,她的眼中满是坚决,她积极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,即使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思想,她也从不言苦,从不喊累。偶然的一次几乎,陈琏读到了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,她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,政治觉悟不断提高。对于父亲陈布雷,陈琏始终怀有敬意,毕竟他在国民党内部,依然保持着朴素廉洁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。可当她加入共产党后,她才逐渐明白父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: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,渴望抗日救国,却又害怕人民力量的崛起,害怕人民起来反抗。她不愿像父亲那样,她要勇敢地站出来,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,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。她曾坚定地对父亲说:“阿爸,抗日救国,人人有责,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,后方的官僚却趁此机会大发国难财,我们青年人关心国事,为什么说是反政府?”“琏儿,我不阻挡你的进步,可你也要考虑为父的处境啊!”父亲无奈地回答。陈琏明白,这条道路会充满荆棘,但她不怕,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,她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!家庭叛逆,女中豪杰1942年,陈琏被接回家后,一直待在父亲身边,由于上一次的“失踪”, 这一次陈琏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。她想去延安,想上前线,不想做这被完美保护的“笼中之鸟”,于是她找到了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请求,周总理听后,无奈地表示:“如果布雷先生再向我要人的话,我是给还是不给好呢?”这个问题还真把陈琏给难住了,她明白父亲多少也猜出了她的身份,周总理表示不必去往延安,不如就留在陈布雷的身边,多做些思想工作。在周总理夫妇的劝说下,陈琏不再纠结前往延安,安心地留在了家中。这天,陈布雷拿出了一本女儿不慎落下的《新民主主义论》,对坐在一旁的陈琏语重心长地说:“琏儿,我说过,不要从事政治,应当静心读书,你还年轻,国民政府虽腐败,但总归是正统啊!”“阿爸,你维护的正统,已经违背了历史潮流,为何还要执着于一个不合时宜的制度,为何还要继续迁就呢?”陈布雷震惊地看着女儿,却无言以对,他没有想到,有一天会从女儿的口中听到这种话,这场谈话最终也没再继续下去。抗战结束后,陈琏离开了那个曾经束缚她的家,投身到了地下斗争之中,并与袁永熙结为了夫妻。却不料,新婚的甜蜜还未散去,两人便因“共党嫌疑”而被国民党逮捕入狱,于是,陈布雷便向蒋介石求情。对于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侍臣,蒋介石还是有一定了解的,陈琏夫妇有“共党嫌疑”,但并无实质性证据,于是便网开一面,将两人放了出去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陈布雷心中最牵挂的仍是他的女儿陈琏:“政治这个东西不好弄,我一生的错误就是从政而不懂政......”陈布雷去世后,陈琏离开了南京,继续奔赴于革命斗争之中了。结语陈琏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,面对日军的侵略和城市的沦陷,她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勇敢地站出来,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。她不愿像父亲那样在国民党的腐败体制中挣扎,而是勇敢地选择了站在人民的一边,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。她敢于直面父亲的矛盾与挣扎,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革命信念,即使面对父亲的担忧和无奈,她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。参考资料陈布雷之女陈琏的坎坷人生. 湖北档案陈布雷、陈琏父女分道扬镳. 炎黄春秋女地下党陈琏演绎真实《悬崖》 周恩来安排她潜伏. 重庆晚报蒋介石的“文胆”陈布雷与其共产党员的女儿. 党史博采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